根據中央空調系統(tǒng)的運行特點,必須保證環(huán)境指標的滿足和節(jié)能要求,因此中央空調系統(tǒng)加濕方式的選擇非常重要。我們來談談中央空調系統(tǒng)的加濕方法。
01干蒸汽加濕器
空調機組采用干蒸汽來對空氣進行加濕,選用擴散式干蒸汽加濕器。其主要部件包括加濕器主體、疏水器、蒸汽分布系統(tǒng)(蒸汽噴管)、帶彈簧復位的電動執(zhí)行器等。蒸汽分布系統(tǒng)沿機組截面均勻布置,在各擴散管側壁上按一定的間距配置蒸汽噴嘴。
在擴散管中間區(qū)域安裝蒸汽噴嘴,使得干蒸汽可以順利的從噴嘴中流入空氣,同時防止蒸汽流速過大吹起冷凝水,使冷凝水可以依靠自身重力順利下排至疏水器中。在擴散管中,蒸汽的噴出方向垂直于氣流。使蒸汽沿立管向兩側噴出,減少了作用距離,使從擴散管中噴出的蒸汽迅速被空氣完全吸收,從而減少蒸汽冷凝水或鍋爐蒸汽對送風機的腐蝕。在不同季節(jié)工況設置閥門的最大開度,以調節(jié)空調機組的蒸汽流量。
干蒸汽加濕在向空氣中加入蒸汽時一般對空氣溫度不會產生影響,但在加濕量較大且有車間設備及人員的自身散熱的情況下會使氣溫略有上升。在需要恒溫且濕度較大場合,不間斷加濕會導致在進行干蒸汽加濕時的送風溫度上升1~2℃。此時就需要開啟空調制冷系統(tǒng)進行降溫處理,進而能耗加大。
在春秋兩季過渡時或者冬季的部分時節(jié)雖然室外的空氣溫度較低,可以采用增加新風比的方法來降低室內空氣溫度,但這種季節(jié)的室外空氣干燥,若通新風過量,將會明顯加大空調的加濕負荷,從而導致車間內溫度大幅上升,濕度也就難以保證。此時還需開啟空調制冷系統(tǒng)進行降溫,這種一面要用干蒸汽加濕,另一面又要開啟制冷系統(tǒng)降溫的處理方式將會造成極大的能源消耗。干蒸汽加濕是目前需求高溫高溫環(huán)境應用最廣的一種加濕方式(在冬季應用更顯著),便于維護管理。
02濕膜加濕器
空調機組采用濕膜加濕器來對空氣進行加濕,濕膜加濕器是一種蒸發(fā)汽化型加濕器, 常見的濕膜其介質為由高分子無機材料經過一系列的燒結過程而形成的紙狀物.并具有很強的吸水性, 當干空氣通過介質時, 水分漸漸蒸發(fā)(吸收空氣中的熱量), 從而使空氣中的濕度增加. 濕膜加濕器可使用普通生活用水或自來水。其工作原理為:打開供水系統(tǒng),水在重力作用下從高布水性濕膜材料頂部向下浸潤滲透。當送風氣流穿過濕膜時,水與空氣進行熱交換,水氣化蒸發(fā),使氣流變成高濕空氣,從而達到加濕的目的。
濕膜加濕方式控制不夠精確(為滯后控制),并且濕膜本身采用親水性材料,對空氣有過濾作用,灰塵較多,長時間運行容易滋生細菌,易于引發(fā)呼吸系統(tǒng)疾??;因此,濕膜加濕在工業(yè)領域及人員密集環(huán)境車間的應用也就較少,因成本低,目前在養(yǎng)殖領域的通風降溫應用較廣。
03高壓微霧加濕
高壓微霧加濕是利用高壓柱塞泵將水壓提高到4-7Mpa,然后將加壓后的水經耐高壓輸送管線由專業(yè)噴嘴將其霧化,產生3~10μm的微霧顆粒,使其能夠迅速從空氣中吸收熱量完成汽化并擴散,從而完成空氣加濕、降溫的目的。因霧化噴嘴小,水源最好是選擇純水或者軟化水,避免雜質結垢堵塞等。
高壓微霧加濕方式所需工作量較大,選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是關鍵。高壓微霧加濕器系統(tǒng)適合高空間、大面積車間使用,紡織、卷煙、電子、工業(yè)除塵、噴涂、降溫、釀造、印刷等產業(yè)的空間整體或局部加濕。
04氣水混合冷霧加濕
氣水混合冷霧加濕技術是通過利用壓縮空氣勢能將水分分解成霧滴并將其噴出來蒸發(fā),從而實現加濕的功能。噴霧系統(tǒng)采用的液體及氣體分別是0.2~0.5Mpa的水以及0.3~0.6Mpa的壓縮空氣。通過冷霧生成裝置,可將水霧化成直徑0.1~1.0μm的細小水滴,并形成弧形擴散面。該水霧可在冷霧箱風道內與其中的空氣進行熱濕交換并吸收其中的熱量(或顯熱),從而變成蒸汽并加濕空氣。水的霧化是瞬間完成的,因此必須最大限度的減小其霧滴直徑和增加其分散度。在黏度一定的情況下,霧滴粒徑主要受空氣密度、氣液相對速度以及氣液比的影響。
氣水混合冷霧加濕方式具有反應靈敏、生成細霧能力較強、噴霧量線性比例調節(jié)等特點,并可在春秋兩季完全代替干蒸汽加濕器具有顯著的節(jié)能效果。采用氣水混合冷霧加濕和干蒸汽加濕相結合方式是目前卷煙廠進行溫濕度高精度控制的最佳方式。
在當下大環(huán)境,中央空調的節(jié)能改造技術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空調系統(tǒng)的節(jié)能改造勢必會越來越得到企業(yè)的重視,結合自己企業(yè)的特點,采用何種方式的加濕環(huán)境溫濕度的控制和調節(jié),降低能源消耗,希望此文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尽?span lang="EN-US">